联系我们

培训预约:0372-6813555
     0372-6286333
15517216955 (微信同号)
质量监督:15517216555
网址:http://www.hqqjspx.cn
地址:林州市长春大道东段

新闻动态
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动态

【党史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红旗渠精神

发布:林州红旗渠精神培训基地(中共林州市委党校教学点)浏览:3598次

imageimageimage

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属于严重干旱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为关心林县的缺水问题。在党的领导下,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变了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记载了林县人民那段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而且成为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自力更生:“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愚公移山”的故事便是自力更生、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开山凿渠,把漳河水从山西引入林县,创造了“愚公移山”的现代奇迹。
  红旗渠工程动工时,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物资匮乏,甚至连钢钎、镐头、抬筐、抬杠等简单工具也很缺乏。但林县人民不等不靠,更没有伸手向国家要投资、要材料,而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依靠集体力量自己筹划。林县县委明确提出:“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
  红旗渠工程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凭借一双双勤劳之手就地取“材”,自己烧石灰、制水泥、造炸药,主动出工出力、自备生产工具,自带口粮、自建营房、自搭炉灶。各级施工组织挖掘潜力,自己制造修理工具,坚持按定额消耗,超用不补。面对重重困难,民工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到山上割草,夜里把草铺在石板上便是“床”。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依靠集体力量,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建成的。修建总干渠和三条干渠所用的资金共4236万多元,其中79.8%是自筹的;劈山开渠需要大量炸药,修渠过程中共使用炸药2740吨,其中林县人民自己就制造了1215吨;共用水泥6705吨,其中自己制造5170吨;共用石灰14.5万吨,全部由各工地民工自己烧制。
  艰苦创业:“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
  红旗渠是10万林县英雄儿女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靠人一锤一钎建成的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这样艰巨的工程在缺乏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年代能够建成,充分彰显了林县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
  面对粮食紧张、物资短缺、技术设备条件落后的极端艰苦情况,林县人民坚定地提出:“修自己的渠,流自己的汗,不能靠天靠神仙,渡过困难就是胜利。”他们在贫困面前积极进取,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险,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喊出了荡气回肠的豪迈口号,“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
  凿通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中岩石非常坚硬,锤一次钢钎只能留下一个白印。要凿通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的青年洞,没有大型施工机械,真是难上加难。在巨大的挑战面前,300余名青年勇挑重担,担当起钻挖青年洞的艰巨任务。他们豪迈地提出,“石头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决心,就是铁山也要钻个窟窿”。正是靠着坚忍不拔、不怕吃苦的劲头,他们苦战17个月,终于凿通了青年洞,谱写了一曲艰苦奋斗的壮美诗篇。
  为了节省来之不易的工程建设资金,林县人民在施工过程中总是精打细算,勤俭建设。非生产性费用,一钱不花;自己能制造的,坚决不买;非花不可的,也要算了又算。为了节约资金,工地上把匠人们组织起来,建了炸药加工厂、木工厂、铁匠炉、石灰窑,还组织了木工修缮队和编筐小组;为了节约资金,他们创造了省钱的“明窑烧灰”办法,比买现成的节约资金一半以上。从上到下开展起了“以土代洋,废物利用”的勤俭办水利热潮,将艰苦创业优良传统发挥到了极 致。
  团结协作:“前方有求,后方必应”
  红旗渠的成功修建,生动地体现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河南省林县与山西省平顺县相隔巍巍太行山,修建红旗渠这项跨省跨县跨流域引水工程,没有河南、山西两省的团结协作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平顺县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工程给予了全面的支持和配合。平顺县社员不仅让出了近千亩耕地,迁移了祖坟,砍掉了大批树木,而且积极腾民房,找仓库,盘锅筑灶,充分体现了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虽然施工人数众多,但得益于合理分工、科学调配、相互补充、团结一致,实现了全县一盘棋、党群一条心,全力服务中心工作。为了协调前方后方问题,各部门不论抽人还是调物资,没有丝毫本位主义,做到了“前方有求,后方必应”,前后方互相支持,共同前进。为了协调前方组织指挥问题,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管理民主化的方针。陆续到达工地的民工达30000余人,总指挥部将他们根据各自所在的生产大队编为113个营,320个连,各大队支书、队长任连长,连长以下组织生产小组。整个工程又分为上、中、下三个协作区,总指挥部干部也分为三片分工包干,分指挥部包连、包生产组,层层加强领导。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干”字当头,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修渠工地上,段与段、营与营、连与连之间还互相比赛,涌现出98个标兵连、233个董存瑞标兵班、117个李改云突击队、2472个模范人物,成为完成艰巨任务的骨干力量。
  在红旗渠施工过程中,工地是前方战场,机关、厂矿、农村就是后方阵地,前方开山劈岭,后方全力支援。县直和各社直有关部门及各行各业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全力进行支援,成为红旗渠建设的坚强后盾。林县大众煤矿加班加点全力供应,粮食部门成立临时粮管所保证食物供给,商业系统统筹开设小商店,工业部门成立工具修理组,卫生院所派出人员到工地医治伤病人员,文化系统派出剧团、电影放映队到沿途村庄巡回演出,加油鼓劲。
  无私奉献:“为了水,就是把一腔热血都洒了也值得”
  红旗渠兴建伊始,就注重发挥党员作用,党员干部自觉成为修渠的宣传人员、工作人员、战斗人员,成为走在前列的带头人。吃苦在前,危险在前,艰巨任务在前,是每个党团员的自觉行动。林县县委领导保持战争时代那股革命精神,带头与群众实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党员干部经常背着钢钎镢头,清基出碴,抡锤打钎,吃大锅饭,啃窝窝头,奋战在工地第 一线。正是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修渠工地上先后涌现出舍己救人的共产党员李改云、把一生奉献给水利事业的林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吴祖太、带头实干的五好连长石文祝、艰苦奋斗的五好施工员路银、除险英雄任羊成、长期坚持在工地奋战的五好民工郑文锁等,他们都是无私奉献的典型。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县广大干部群众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危险中,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李改云的话掷地有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流点血算得了什么?为了水,就是把一腔热血都洒了也值得。一个人的鲜血和生命,哪有全县人民的水重要和宝贵呀!”
  红旗渠兴建过程中所孕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集中展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历史的新征程上,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发掘包括红旗渠精神在内的宝贵精神财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凝心聚力谋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来源: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林州红旗渠精神培训基地(中共林州市委党校教学点)  HTML XML
豫ICP备19005178号-1

豫公网安备 41058102000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