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培训预约:0372-6813555
     0372-6286333
15517216955 (微信同号)
质量监督:15517216555
网址:http://www.hqqjspx.cn
地址:林州市长春大道东段

新闻动态备份
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动态备份

方圆谈 | 奇迹背后的“精神密码”

发布:林州红旗渠精神培训基地(中共林州市委党校教学点)浏览:3302次

“简直是奇迹!”今天,人们到访红旗渠,目睹悬崖峭壁上的一湾清水蜿蜒穿行,看罢纪念馆内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后,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感叹之后是思考:何等强大的精神动力,让林县人民能够在上世纪60年代那个缺衣少食的岁月里开凿出奇迹般的“人工天河”?


那是抱定“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意志,用艰苦奋斗精神书写的当代愚公移山故事。红旗渠开工之时,恰逢新中国成立后最艰难的一段时期,物质条件极为匮乏——没有资金、没有口粮、没有住处、没有现代化器械,但修渠大军却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干出令人惊叹的壮举——削平山头1250座、开凿隧洞211个、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垒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纵贯南北,在广州和哈尔滨之间建造一道“长城”。困难挑战如同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眼前,但林县人民没有畏缩不前,而是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磐石信念、用不向残酷无情的大自然低头的顽强奋斗,把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变成可能,把“愚公移山”这则两千多年前的寓言故事变成近在眼前的现实。


红旗渠精神培训



那是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团结协作精神谱写出来的奋斗乐章。1960年春,红旗渠首拦河坝工程,95米的坝体只剩下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龙,河水奔腾咆哮,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雪未消、寒气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挡住了汹涌的河水。在建设工地上,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党员干部任务只能超额、不能拖欠,工作量比群众的大,口粮标准比群众的低,激发出人民群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满腔热情。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正是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进的真实写照。


那是林县人民不计个人得失与安危,用无私奉献精神托举起来的美好梦想。妇女连长李改云在碎石滚落时,为救16岁的女青年被砸伤造成右腿粉碎性骨折;共产党员任羊成冒着跌落万丈深涧的生命危险,腰系大绳、挂在悬崖,肩负起“凌空除险”的重任;技术员吴祖太为了全身心投入工程设计一再推迟婚期,在进入王家庄隧洞探查险情时不幸遭遇洞顶坍塌,牺牲时年仅27岁。红旗渠十年建设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81名英雄儿女先后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只有17岁。个人得失安危与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千秋大业孰轻孰重,每一个建设者的心里都有自己的考量。他们无所畏惧做出自己的选择,即便奉献青春、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总书记曾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今天的红旗渠流水无言,既是写满艰辛、悲壮和血泪的十年建设历程的真实记录和有力见证,又闪耀着一方百姓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光芒。这种红旗渠的“精神密码”依然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和无穷的启迪,激励我们将这样的时代精神传承发扬下去,继续书写新的时代画卷。(李鹃)

版权所有 林州红旗渠精神培训基地(中共林州市委党校教学点)  HTML XML
豫ICP备19005178号-1

豫公网安备 41058102000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