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实践故事 | 书写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时代篇章——河南安阳以红旗渠精神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
8月的南太行,水润田畴,生机盎然。从空中俯瞰,绵延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盘旋在巍巍太行的千仞绝壁间,见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劈山引水、重塑山河的人间奇迹。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红旗渠的时代价值和精神伟力,开启了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崭新篇章,为新时代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内核,滋养着一代代奋斗者砥砺前行,激励着红旗渠畔的人民创造新的辉煌。新时代以来,安阳市把准谱写新篇的前进方向,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的殷殷嘱托和为河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当地的美好现实。
创新驱动,锻造新质生产力“太行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安阳立足全局、面向未来,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努力锻造新质生产力“太行引擎”。
7月8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凤宝管业科技创新合作暨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签约仪式在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景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谢建新,东北大学校长助理刘延晖一同参加签约仪式。“当前,传统制造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安阳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为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谢建新说,“校企各方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优质资源,搭建起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平台,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孵化器’,加快推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培育壮大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高效促进合作项目落实落地。”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而新时代的奋斗者将这一精神注入产业创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安阳紧抓机遇、聚力转型、奋勇争先,加大动能转换力度,充分发挥“金十条”创新政策、“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等政策的撬动作用,依托蓝天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资源,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起来,把科学家和企业家紧密结合起来,把科研机构和企业精准对接起来,以打通“政产学研用金”全链条更好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起步,与世界同步”是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目标。这家林州本土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电子级玻璃纤维材料,立志在红旗渠畔建起一个世界级的“微米世界”。经过多年技术攻关,该公司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子级玻璃纤维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5G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成为安阳新质生产力的标杆企业。公司董事长李志伟介绍,光远新材从无到有,追赶电子纱、电子布生产的世界先进水平,从跟跑、并跑到超越,用10多年时间在红旗渠畔做强了电子新材料产业。
面对电子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林州致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在高频、高速、IC载板类等高端覆铜板研发上取得实质性突破。2023年,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河南省“瞪羚”企业等称号。“企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致远电子董事长李广元介绍,企业着眼于建立全球高端覆铜板产品品牌,采用世界领先的生产设备及工艺技术,填补了河南在该领域的空白。
近年来,安阳坚持把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第一动力”,一手抓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聚木成林”,“一室一院一基地双中心”的创新格局初步构建,以低空经济、新型显示、电子新材料、康复设备等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该市加大结构转优力度,深化重点产业链群矩阵式发展,深入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全力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四梁八柱”企业和科技型“青苗企业”,加快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未来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锻造新质生产力“太行引擎”,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动能、增后劲。
智慧调水,书写新时代“水长城”答卷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就保障国家水安全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红旗渠分水闸运行情况,详细了解分水闸在调水、灌溉、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红旗渠寄予深情厚望。
水,曾是林州人喉间灼痛的叹息。直到渠水漫过干裂的田垄,林州这座城市才真正挺直脊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治水思路,安阳激荡起水利高质量发展朵朵浪花,凝聚起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我们小时候要挑水走十几里路。如今,我们在家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甘甜的丹江水,真幸福!”炎夏中,在红旗渠畔的林州市,76岁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看着水龙头里涌出的自来水颇有感慨。
从“有水吃”到“有好水吃”,是林州人民过去几十年间不断追求的目标。10年时间,10万林州儿女苦战太行,在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使当地群众走出了吃水困境,被誉为林州人民的“生命渠”。之后60年间,林州市加强红旗渠保护利用,红旗渠累计引水超130亿立方米,促进粮食增产80亿斤。2021年,林州市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全市供水一张网,城乡用水一盘棋。”安阳市将城乡供水一体化纳入重点民生工程,抢抓南水北调中线过境机遇,利用南水北调配水指标,于2020年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计划向林州市、殷都区、龙安区等地进行供水。数百名水利工程建设者传承红旗渠精神,逆势而上,铺设37.67公里输水管道、贯通13.13公里隧洞,穿越铁路、高速公路等重要设施69处,将一渠丹江水引向太行山。
2023年1月,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竣工,林州市区33万群众圆了“吃好水”的梦,因此也被誉为林州人民的第二条“生命渠”,新时代的“红旗渠”。
与此同时,安阳市将东部平原的6个县(区)2148个行政村纳入南水北调受水区域,新建、改造供水设施,受益群众308万人;在西部山丘区启动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持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安阳人民将红旗渠“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情转化为普惠城乡的民生实践。
安阳市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改革,市、县、乡、村的2200余名河长层层落实河湖管护责任,建立健全“河长+”工作机制,创新“三省五市”跨区域协作机制,与山西省长治市、河北省邯郸市建立漳河联防联控体系,与河南省的鹤壁市、濮阳市共治卫河、淇河、金堤河。
截至目前,安阳市8个国省控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7个市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出“立法+改革”组合拳。2023年以来,安阳市人大常委会相继出台涉水法规2部。其中,豫北五市协同完成卫河保护条例,开创全省协同立法先河;《安阳市南海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构建泉域保护法治屏障。红旗渠精神中的“制度创新”基因,正在转化为依法治水、科技兴水的强大动能,书写江河竞秀、万水安澜、兴水惠民的水利新篇章。
文旅融合,打造红色IP“精神地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安阳围绕打造红旗渠精神高地建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将党的创新理论和红旗渠精神宣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主要职责,通过组建专业宣讲队伍,吸纳优秀青年教师、先进劳模、基层干部成立了红旗渠精神宣讲团,创新宣讲形式载体,推动红旗渠精神讲深、讲透、讲活,着力推动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2023年以来,红旗渠精神宣讲团持续开展宣讲2200余场,被中宣部表彰为2023年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为扩大宣传覆盖范围,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通过“红旗渠精神宣讲万里行”活动,深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宣讲,覆盖全国20余个省份,先后走进清华大学等17所高校(党校)宣讲,直接受众超2万余人次,该活动入选河南省委宣传部2024年度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十大优秀案例。2023年11月起,安阳市积极开展“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活动,先后在全国5个省(市)10所高校进行巡展,约15万人次参观学习。
持续开展红旗渠精神宣讲,激活了安阳红色文旅的产业链,更让红旗渠成为河南文旅的金字招牌。对此,安阳积极在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推介、整合文旅资源、打造品牌特色上下功夫,使文旅融合深入发展,红旗渠连续多年热度不减,线上线下圈粉无数。
进入暑假,红旗渠景区客流量显著增加,大中小学生研学游持续升温。大学毕业生张悦正在做直播:“朋友们,这就是当年300青年用血肉之躯凿通的山洞!现在,我们要用知识的力量‘凿’开新时代的大门!”她的手机镜头扫过红旗渠畔的人流,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这里相遇,共同仰望那条悬挂在绝壁上的奇迹。
作为河南省唯一入选的“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标杆城市”,安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殷切嘱托,组织召开全市中小学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工作推进会,印发全市教育系统建立弘扬红旗渠精神常态化长效化措施,在全市中小学校掀起新一轮弘扬红旗渠精神的热潮。为深入挖掘红旗渠的历史价值、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安阳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红旗渠研学课程和研学线路,2025年以来,开发新课程8门,接待本地研学10000人,外地研学4300余人。
夜幕降临,在林州旅游集散中心,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拉开帷幕,3000名游客在这里共享这场文化盛宴。演出创新地将红旗渠建设与“精卫填海”神话相融合,精卫化身成为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寓意着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时如同精卫填海,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大写意的表现手法,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太行·红日》投资5亿元,在2025年4月5日红旗渠通水60周年纪念日正式公演,目前已演出100余场。这是安阳市坚持文旅产业扩容提质打造的重点项目。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大型实景演出是发展林州夜经济的重要抓手、集中展示安阳文化的重要窗口,有力提升了红旗渠精神的影响力。
安阳丰富文旅业态,让来了的人感到值得一看。把打造红旗渠精神高地与聚焦打造殷墟甲骨文世界级文化地标结合起来,围绕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殷墟等资源,深度挖掘,串珠成链,规划开发研学游、红色游、山水游、航空游等热门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体验。精心研发“青山绿水红飘带”“中国精神——红旗渠精神永在”等25个系列350余款文创产品,打造“天河开物”红旗渠文创品牌,为游客提供带得走的红旗渠记忆。2024年,安阳市接待游客8497.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6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6%、14%。
安阳创新传播形式,让线上游客更加向往红旗渠。红旗渠文化旅游推介会走进北京、天津等国内城市,以及德国柏林、韩国首尔等国外城市,永不过时的精神之渠从国内“流向”世界。红旗渠馆藏陈列品全部高清数据采集、全国联网,让更多人了解红旗渠、向往红旗渠,掀起对红旗渠的关注热潮。
如今,红旗渠已成为红色IP“精神地标”,奔流的渠水是永恒的乐章,奏响着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从钢钎铁锤到智能机械,从人工丈量到卫星测绘,从肩挑背扛到直播带货,红旗渠永远奔腾向前。它流淌在400多名护渠人每天巡查的脚步里,跳动于多位红旗渠旅游主播的直播镜头前,更深深镌刻在每一个奋斗者的心间。这是一部永远在续写的精神史诗,一首永不完结的时代赞歌。
赋能乡村,新农人“云端”播种
习近平总书记视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的基础,他提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手机变成新农具,把直播变成新农活,让电商成为特色农产品的数字销路、文旅产业的传播窗口。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我们要用镜头讲好红旗渠的故事,把家乡的好山好水、好物好味推向全国。”7月10日,在林州市党员干部电商技能实操培训班上,石板岩镇贤麻沟村党支部书记陈晓丽道出了自己坚守太行山巅、学用结合的感悟,并表决心。
从“田间”到“云端”,在红旗渠畔,300名村干部不惧炎夏,争当“电商达人”。7月8日至10日,林州市党员干部电商技能实操培训班火热举办,来自林州市各村(社区)的300余名一线干部齐聚一堂,沉浸式解锁电商助农新技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动能。
“做抖音不仅是拍视频,更是用流量思维盘活乡村资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特聘专家杜庚带领团队,以6年三农电商实战经验为蓝本,围绕“流量思维、集体经济电商架构”等六大核心模块展开授课,深入浅出拆解电商变现逻辑。学员们专注聆听、奋笔疾书,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知识点”,现场学习热情高涨。
从“学透”到“问破”,从“练强”到“签下”,最终落脚到“干出实效”。这场培训让300余名基层干部从“电商小白”蜕变为“实操能手”,不仅掌握了账号运营、视频制作的硬技能,更打通了“用电商促增收”的新路径。随着一系列带着泥土气息的短视频陆续上线,更多乡村特色产品通过数字平台走出林州、走进城市,让村集体收入“节节高”,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培养一支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安阳聚焦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共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1.6万余人。汤阴县“90后”“新农人”李乾翔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投身农业,发展富硒黑小麦项目,拥有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吸纳了近50名乡村劳动力,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乡亲致富。他说:“传统农业必须有新发展,我们不断创新,采用有机种植方式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将现代农业转型为生态农业。”
“毋轻涓涓水,积之江河盈。亦有星星火,燎原势竟成。”目前,安阳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闻名遐迩的高素质农民典型代表,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随着一位位高素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在豫北大地绘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深情寄语:“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精神沃土孕育时代答卷。从“人工天河”到“云端”耕耘,从战天斗地到创新驱动,红旗渠精神始终是安阳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安阳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它在新质生产力的车间里,在智慧水利的云端上,在文旅融合的山水间,在电商助农的屏幕中。这座精神高地,正以昂扬姿态崛起于南太行,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作者:刘剑昆 叶剑宇 闫明杰 兰文飞;作者单位:安阳市委宣传部,安阳市融媒体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镜观·回响|红旗渠,战天斗地英雄气
- 返回列表